沈淮一边磨墨,一边整理思路。
等墨磨好,答题思路也捋得差不多了。
他没有打草稿的习惯,直接在答卷上写答案。
直到写完,才把答卷放到一边晾干,继续下一道题。
这题取自《中庸》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 与《易传》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:中和之道与阴阳变易之理,其同异若何?
试从天道推及人道,论两者如何贯通为用 。
沈淮稍作思考便在答卷上作答了。
对他来说,并不是很难。
而且,类似题目,他在青萍不知刷了多少,要是还觉得难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老师,毕竟谢知县给沈淮搜集了很多真题和模拟卷。
正因为题目不难,沈淮才觉得自己更要认真作答。
对经典的理解和辨析,其实大家都是差不多的。
但对知识的运用,对问题的思考程度,却不同。
想要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,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下功夫。
沈淮这么想的时候,也是这么做了。
审题,破题,答题。
一整个上午,他的大脑一直在高速运转,直到中午,巡逻士兵过来送饭,他才停下来,一边吃饭一边检查。
一共十二道题。
十题经义,两首诗赋。
他只写了五道经义题,还剩五题和两首诗赋。
下午再写五题,诗赋留晚上。
时间是够了,但很紧凑。
吃完饭,沈淮稍作休息便继续答题。
中午的太阳实在太大了,考棚又那么狭窄,人坐在里面,跟蒸笼似的,一点风也透不进来。
沈淮刚写完一道题,便热得不行。
他干脆把外衫脱下来,只留白色的里衣,接着把袖子卷起来,用帕子沾水,擦拭脸、脖子,最后把帕子贴到脖子上。
一通操作下来,感觉舒服了很多。
继续做题。
精神高度集中后,都忘了热。
可申时之后,太阳偏西。
沈淮所在的位置,正好西晒,阳光十分强烈,射在脑门上,热得好似能把人烤糊。
眼看还有两道题没写。
沈淮又将帕子蘸水,盖在头上。
感觉没那么热了,又继续写。
但太阳太大,还没写完一题,帕子就干了,只好得继续蘸水处理。
如此一来,沈淮答题的速度就慢了下来。
到了酉时(五点),还剩下一题。
眼看题目剩的不多,沈淮干脆停下来休息。
正要喝水时,附近突然传来一阵响动。
接着,一名考生被巡逻士兵抬出考棚。
那考生面颊发红,呼吸急促,明显是中暑了。
考场有应急措施。
像这种情况,有专门的大夫看诊开药,情况好转得快,可继续回考棚,情况不允许的,直接被送离考场,他的卷子,很快被收卷官收下,并进行弥封。